IC 1613:银河系有个异常干净的近邻
这张照片由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的VLT巡天望远镜拍摄,呈现了一个异常干净的小星系。 IC 1613内的宇宙尘埃非常少,使得天文学家能够清晰观测到其内部细节。
在这张数字巡天计划拍摄的广角照片中, 可以看到IC 1613周围的天空。照片中央形状不规则、如同黯淡恒星的天体正是IC 1613。
IC 1613 是一个位于鲸鱼座内的矮星系。在这张欧洲南方天文台VLT巡天望远镜的照片里,IC 1613的细节一览无余,所有分散的星星和粉色的气体清晰可见,展现了不一样的美丽。
早在1906年,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·沃夫(Max Wolf)就发现了暗淡的IC 1613。1928年,他的同事沃尔特·巴德(Walter Baade)在美国加州威尔逊山天文台(the Mount Wilson Observatory )利用更强大的2.5米望远镜,成功分辨出其中的单个恒星。基于这些观测结果,天文学家计算出IC 1613星系离我们的银河系应当非常近。之后,IC 1613被确认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员。本星系群由50多个星系组成,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也在其中。
由于 IC1613距离我们仅230万光年远,距离比较近,天文学家得以对它进行较好的研究,并发现它是一个不规则矮行星,缺乏其他矮星系应具有的特征。正是这些缺失的特征,IC 1613显得整洁干净,使天文学家能高精度的测定其距离。部分原因是星系内部以及从银河系看过去的方向上,尘埃都比较少,使得观测效果更加清晰。此外,IC 1613内还发现存在两种大量的特殊恒星:造父变星和天琴RR型变星。它们都会发生有节奏的脉动,以固定的周期不断膨胀与收缩,发生明暗亮度变化。
丈量宇宙的标尺
众所周知,发光的蜡烛离我们越远显得越暗。根据这一简单逻辑,天文学家只需要知道天体的实际亮度,即“固有亮度”,就能计算出其距离。造父变星和天琴RR型变星的亮度变化周期与其固有亮度有着直接联系,只需要测出它们的光变周期,天文学家就能计算出固有亮度,通过与其视亮度比较,计算出它们的距离。
已知固有亮度的恒星可以做为“标准烛光”,用于测量遥远宇宙天体的距离,这就如同把特定亮度的烛光,做为根据观测亮度测量距离的参照一样。借助IC 1613内的变星和以及更为罕见的Ia型超新星爆发,天文学家拥有了一把丈量宇宙的标尺,触及越来越深的太空。(编译/dogstar)